殡葬文化是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殡葬观念、殡葬礼仪、殡葬规范和殡葬习俗的总称,新民公墓或新民墓园的传统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对孝道的遵循和对先人的报恩心理。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就死亡的称谓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称“仙去”、“老了”、“作古”、“逝世”等;从葬式上来分,就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等、尤以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悬棺葬最为奇特。从祭祀习俗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有清明踏青上坟扫墓、寒食禁火、元宵节送灯等许多传统的习俗。殡葬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最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也者,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这一思想终被统治阶层所接受并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性口号。
再者是显等级。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国家的功绩,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礼遇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以此激励生者为国家效力。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功臣死后,可以享受陪葬帝陵之侧的待遇。
殡葬文化的社会作用
首先,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说,殡葬活动已成为安慰人们心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而殡葬消费也成为了以心理消费为主的行为。
再者,殡葬文化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现代,人们通过对去世亲人的悼念活动,实现对亲人的人生功绩的总结和弘扬,达到教育子女继承光荣传统的目的。
第三,殡葬文化有着调节改善社会环境的作用。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代城市人口众多,人均生存活动空间狭小,如采用过去的葬俗,不仅费时弥久,而且耗费较多,这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允许的。
殡葬文化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种要求必然会在殡葬文化发展中得到反映。
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人们殡葬方式和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不管是葬式还是祭祀方式的发展反映到殡葬文化上都体现着科技信息时代的特征。
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谐成为管理的共识。在殡葬活动中厚养薄葬理念作为传统孝道将进一步得到弘扬,临终关怀成为重要的服务内容及研究课题,殡葬活动将越来越简化其形式而更注重于其内涵,其内涵就是以人本理念,这将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旨。